2024-04-09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培养适应和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 工业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提出了七大建设任务。为展示现代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中形成的优秀成果、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加大现代产业学院间的交流共享,提升示范性与影响力,本期推出现代产业学院突出成效案例选集,为高校积极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新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建高校,建校46年来,常州大学始终坚持服务地方和石化产业发展,为我国石化产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为顺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推动江苏省支柱产业-石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常州大学发挥与三大石油公司共建的行业优势,与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慧科教育集团、昆仑数智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多方共建阿里云大数据学院。2020年,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入选江苏省首批重点产业学院。
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有教师150余人,合作企业高级技术人员70余人,双聘院士、教指委委员、行业技术专家等顾问专家10余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5人,6位合作企业教师获聘江苏省本科类产业教授,90%以上的专任教师具有企业经历;牵头成立长三角现代产业学院协同育人联盟软件信息专家委员会,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连续五年入选“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团队入选国家级教材建设团队、石化数字化技术创新教学团队入选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向大数据产业发展的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优秀”结题。近3年,获批中石化、中石油科技计划项目近2千万,发表Nature子刊论文、热点论文、高被引论文、CCF-A类国际期刊在内的高水平论文200余篇。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大数据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新流程
学院整合校企优质资源,围绕教学全要素加强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融合。基于阿里云、中软等行业主流领先技术,利用企业海量、前沿的数据资源项目及最新的产业项目,依托校企教学团队,学院不断迭代课程内容、合作开发云计算、大数据等前沿技术课程,形成基于产业技术前沿的课程资源;创新项目式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以项目驱动学习方式,以企业真实应用场景的真问题、复杂问题为切入点,以生产过程为逻辑导向重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网上实训、线下实习、企业实践等方式,使学习过程成为了解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产学并举,研创结合,提升学生工程创新能力。
学院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理论研究与探索,对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要素及功能特征、协同育人机制等内容展开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江苏高教》等高水平教学研究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篇,其中CSSCI来源期刊4篇,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获2021年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优秀论文一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2021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在省内外形成了较好的示范效应。
(二)搭建校企融合科研创新平台,推动能源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
学院落实有组织科研,持续推进校政企间的互动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力石化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2021年,学院与中石油共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常州大学创新联合体”,针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新能源等重大技术难题,聚焦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炼化转型升级、油气设施安全、绿色低碳等核心技术攻关;2023年,学院与南化集团、扬子石化共建创新联合体,与石化盈科联合成立“石化盈科-常州大学能源化工安全生产智能化技术及工业软件联合研发中心”,围绕石化生产与安全国产工业软件开发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服务石化行业的智能升级和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与南京天洑软件有限公司、北京眸视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智能系统协同创新中心”,在国产工业软件和石油石化智能系统方面,聚焦建模仿真、控制优化、运维决策等开展创新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已获2023年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与江苏国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石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联合实验室”,目前已入选江苏省工信厅“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实验室”。
在国际“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广东“创新发展战略”、“东莞制造2025”战略驱动下,为顺应智能制造对机器人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东莞理工学院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香港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于2015年9月联合创办粤港机器人学院。
学院近3年共获评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项,培育广东省教学名师1名,获批国家一流线下课程1门,省级一流线下课程1门,完成教育部新工科第二批实践项目1项,获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3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4项,共发表教学科研论文30余篇,专利授权近10项,学院骨干教师与企业合编并出版智能制造产线技术类教材共计12部。
(一)实施“五跨式”协同培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学院强化“项目驱动、产教融合等集中实践和方向模块选修(微课程群)”等环节培养,构建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碰撞、境内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全程项目驱动探究式教学以及国际视野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特色鲜明的“五跨式”(跨境、跨校、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校企协同机器人专业培养模式,凝练形成集项目制、模块化、进阶式、全球视野、产学研创一体化特色的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新机制。学院总体采取“2+2”培养方式,在高年级开辟“产教+赛教+科教”多方向融合培养的路径。学院人才供给“闭环”效应良好,各项就业指标均位居全校前茅,广受企业好评。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共40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级竞赛奖项70余项,尤其在RC、RM等全国机器人大赛中表现突出,在2022年12月的全国高校机器人竞赛指数榜中,名列广东省第1,位列全国874所高校前2%。人才培养模式辐射到南方科技大学、湖南大学等10余所本科院校。
(二)建立新型信息、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共享机制
学院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为原则,通过共建专业、产教融合课程、教材、共同开发工程能力认证证书、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等渠道,与腾讯、华为、大疆等若干产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将企业优质软硬件平台、工程案例、科研需求、高水平科技人员等优质资源引入校园,在学校内部搭建以年轻博士为主体的产学研服务平台,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探寻科研需求,建设校企深度融合的工程师培养共同体,从而真正实现专业育人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 “同频共振”。企业将研发、应用环节嵌入学院,学院将工程训练、能力提升基地嵌入企业,实现以项目为牵引的工程场景、设计研发进学院,以问题为导向的项目训练、成果转化在企业,推进校企间信息、人才、技术、资源的充分共享。
重庆邮电大学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的发祥地”,是我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聚焦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与“工业软件”两大重点产业集群,围绕工业互联网技术架构核心内容,重庆邮电大学联合渝北区人民政府、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东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品胜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12月协同共建工业互联网学院。2020年7月,学校与渝北区人民政府商定工业互联网学院入住仙桃数据谷园区。学院实施“学科、团队、业界、园区”多主体跨界融合,实行校企“双导师制”、“多导师制”培养,共建“长安汽车班”、“中科创达特训班”、“传音智慧终端班”、“思骑科技班”等特色专班,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和“IT+OT”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为重庆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推动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培育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依托实景式技术实验大场景和浸入式创新体验大平台,学院牵头制定3项国际标准,是6项国际标准的联合编辑,成为国际标准重要策源地,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国际标准话语权和主导权。其中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ISO/IEC 21823-2《物联网互操作性 第二部分 传输互操作》,被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荷兰、丹麦等国直接采标应用,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推荐使用。
(一)聚焦“三用”,培育具备“IT+OT”跨界整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紧扣对国家战略“有用”、产业转型“实用”、企业发展“能用”的人才需求,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数字化思维、“IT+OT”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一是实施“三进、二转、一同步”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最新技术同步的科研、生产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法。二是推动学科专业集群式发展方式。依托“重邮本校—数据谷学院”双育基地,实行本科生“2+2”、研究生全程入驻园区的模式办学。三是构建“书院+俱乐部+校企师生团队”育人范式。组建创新俱乐部、文体俱乐部、竞赛特训营和特设党支部,打造本硕协同培养孵化基地,学生获科技竞赛省部级及以上奖项200余项。
(二)共建共享,打造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学院联合企业和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平台、科研项目、研发成果、国际合作、标准规范”五位一体的产业实践体系,打造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平台。一是建设高水平创新创业实验室。“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等创新创业特训实验室,成为重庆市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典型案例。二是建设高标准的实景式技术实践大场景。沉浸式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实景式智能产品全生命周期创新实践大场景,成为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体验中心、中德智能制造科技创新合作联盟培训示范基地。三是建设高能级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建成“人-车-路-网-云”的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创新体验中心等大型浸入式创新实训场地。
国家油气特别是天然气安全形势极其严峻,发展天然气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需求。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为扎实推进油气勘探开发领域新工科的建设,2019年,依托石油工程、资源勘查工程、计算机科学技术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西南石油大学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共建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学院构建了“立足行业、服务国家、面向国际”的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现已成为天然气上游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基地。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四高”、“四青”等国家级人才称号44人次;天府杰出科学家、天府创新领军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省部级人才称号127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土资源部创新团队1个。
(一)成立“央企-高校”创新联合体,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学校与中石油集团成立全国首个“央企-高校”创新联合体,探索企校联合攻关、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共建共管共享的现代产业学院。学院聚焦重大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瓶颈,围绕四川和鄂尔多斯盆地非常规和深层超深层天然气高效勘探开发进行联合科技攻关与创新。学院实行校企“双首席科学家”、“双项目长”制度。截至目前,校企联合共获得省部级奖励50项(省部级政府奖19项),其中一等奖15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10项。联合制定国家标准11项、行业标准18项;出版专著15部。授权发明专利1080件,其中国际专利95件(美国专利81件)。
(二)“五共五融”校企协同,共育天然气产业创新人才
学院依托校企融合,构建了“共谋发展、共建专业、共育师资、共享平台、共订标准”及“学科融合、通专融合、理实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五共五融”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学院建有全球高校唯一的全链条全尺寸钻采输用实习实训系统和平台,培养出一批优秀学生。覃敏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称号;代娟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学院学生获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一等奖数连续六届,高居全国第一;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学院超70%的毕业生到天然气及油气相关产业就业,就业率达到97%。
大连交通大学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所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为特色的普通高校,在业内被誉为“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工程师的摇篮”。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是全球规模领先、品种齐全、技术一流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高速动车组系列产品已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发展成就的重要名片。聚焦轨道交通产业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大连交通大学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公司于2017年11月共建中车学院。立项建设以来,双方共同聚焦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开展技术合作与项目攻关,明确了装备制造理论与技术等科研合作方向,不断推进新技术、新工艺在企业产品研发和生产中的转化和应用,为我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实现大转化”的建设目标,学校加深与企业合作,牵头成立了轨道交通产业校企联盟,建设轨道交通装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依托联盟和平台,学院教师不断深化与各主机厂的合作,在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新一代高速动车组、智能动车组、高速货运动车组、智能列控系统、智能监测与运维系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
(一)人才培养,构建“一体两端、三融四进”育人体系
目前,学院已经构建“一体两端、三融四进”人才培养体系。一体:通过“引企入校”和“校企互融”,将企业的需求、标准、人才和设备等资源引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合作育人共同体。两端:校企两端分阶段、递进式培养计划。三融:专业知识与工程技术融合、实践实训与生产实际融合、创新创业与产业前沿融合的课程体系。四进:企业专家进课堂、专业教师进工厂、学生实践进岗位、评价反馈进体制。为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学院依托轨道交通实验实训中心和工程训练中心,陆续投入1500万元,在2022年建成了国内首个集车辆设计和运维、牵引供电与信号、运输与安全、交通基础设施规划与施工、轨道装备智能制造与创新的跨学科专业、模块化、一站式“全轨道”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二)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高铁安全服役发展
学院与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及其所属企业紧密合作,全程参与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50km/h高速磁悬浮车、CRH型系列动车组、400km/h检测车、500km/h试验车及标准动车组的设计运维;首次搭建了高寒区高铁路桥隧安全状态的远程监测预警平台;创新提出了铁路货运列车北斗定位模型化方法。截至目前,学校承担轨道交通领域国家及省部级课题、企业委托课题几百项,科研经费累计近2亿元,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项。2023年12月,围绕国家高铁安全服役性能需求,在国家铁路局定向支持下,学院建立了高速列车服役安全关键技术铁路行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以提高轨道车辆产品性能为目标,以轨道车辆结构碰撞安全、材料结构能量吸收、结构疲劳可靠性、轻量化设计、增材制造修复、智能运维为研究方向,采用虚拟样机开展轨道交通装备产品数字化分析、制造及运维等关键技术研究,服务高速列车服役安全方面的重大科技攻关,为推动我国铁路事业发展、加快推进交通强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