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26
2023年6月24日上午,天津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新工科项目制课程《储能创客A》结课展示在北洋园校区智能制造中心顺利举行。机械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主任梁兴雨教授,化工学院黄振峰教授,自动化学院何佳伟副研究员,机械学院刘智副教授,新工科教育中心办公室副主任林佳妮,国家储能平台办公室主任张寿行,《储能创客A》教学团队机械学院马非,国家储能平台李巾锭,王悦阳、丁永鑫、樊亚丽等出席了此次活动。本次结课答辩由李巾锭主持。
课程负责人马非首先介绍了《储能创客A》的基本情况,该课程是面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一年级学生的新工科项目制课程。以储能应用为导向,以可再生能源供-储-用全链条设计为核心,通过提供模块化的装置设备,使学生经过自主学习和设计能够分组搭建基于太阳能的碳中和小屋模型,培养学生对储能领域的系统性认知,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设计思维,激励学生自我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团队交流协作,锻炼动手实践能力。
本次课程结课展示主要包括汇报提问和实物展示两个环节。汇报提问环节中,各组同学分别从碳中和小屋的项目背景、设计方案、系统搭建、性能测试、结果分析与总结、个人贡献等方面进行汇报。尽管给各组同学提供了相同的模块化装置设备,但各组在蓄电/供电、蓄冷/供冷的方案设计,测试数据的处理,系统性能评价指标的选取计算等方面都各显特色。如陈拥小组针对不同工况下小型制冷系统、蓄冷单元和整体系统的性能测试整理了上万组数据并进行分析对比;冯敬茗小组根据光伏、蓄电池和用电器件的实测性能,结合津南区天气数据提出了碳中和小屋最优的能源方案并进行了经济性分析。
每组汇报结束后,评委老师们都会针对该组的报告内容进行提问,从方案考虑、功能实现、性能对比以及表达展示等方面给出评价和改进建议,使同学们对以储能为核心的碳中和能源系统形成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实物展示环节中,各组同学在各自的小屋作品和海报前向评委老师们介绍自己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地方,分别介绍作品中电能和冷量的获取、储存以及利用装置,并通过碳中和小屋模型中供电和供冷系统的运行展示能源系统的不同功能模块。同学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比如郭昱辰小组利用已储存冷量的蓄冷单元在10分钟内将小屋模型内的温度快速从室温25℃降低至20℃左右,表现出极佳的蓄冷-供冷性能;刘厚希小组通过极简的管路和电路设计即可实现多种功能的切换,在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节省材料,降低成本。
评委老师们对各组作品依次参观,并就实物作品中的细节与同学们进行沟通与提问,结合各用电设备运行情况以及各温度测点数据变化对实物作品的功能和性能进行评判,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最后,评委组组长梁兴雨教授和张寿行进行总结发言。梁兴雨教授对同学们的作品及汇报给予了高度评价,指出同学们在未经系统性专业课程学习的情况下,能够搭建出完整可运行的可再生能源供-储-用系统,充分体现了同学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希望大家未来在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紧密结合本次项目课实践的经验,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对储能系统及其原理形成更为深刻的理解。
张寿行代表国家储能平台对评委老师们在端午假期期间抽出时间参加《储能创客A》的结课展示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表示衷心感谢,对同学们不辞辛苦、竭尽全力搭建的高完成度作品予以称赞,对课程指导团队全体成员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教务处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指出国家储能平台将继续加强对项目制课程的支持与完善,引导学生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储能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的紧缺人才。他鼓励同学们以双碳战略为目标,为解决国家能源战略问题作出贡献。
《储能创客A》是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新工科系列项目课的首个课程,学生将在大二和大三阶段完成更为高阶和专业的项目课,并与大四的毕业设计进行衔接,从而将项目制教学贯穿始终。《储能创客A》作为储能专业首个项目制课程,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储能系统的认识并锻炼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正如胡瑞兆小组在汇报中提到的:“虽然我们这个小屋大约只有两立方米,而且很简陋,甚至还有一部分用的是市电,但是同时世界上有无数的类似的但是更完善的更大的系统正在运行着,正在改变着世界。未来的我们或许也会参与到这些事情里面,也会用自己的共同体努力为双碳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像今天做的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