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培养模式项目群整体工作进展情况

2021-10-25

召集人:中国药科大学   来茂德

            东莞理工学院   马宏伟

  个性化培养模式项目群召集人为中国药科大学和东莞理工学院,涵盖北京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33所综合性、地方或其他工科优势类高校,涉及“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探索与实践”等33个项目。自立项以来,各项目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相关要求,围绕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的核心要义,积极探索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路径。目前各项目工作稳步推进,总体进展顺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将项目群整体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 项目群整体实施进展

(一)统筹规划,积极探索特色化产业学院组织模式

  各院校以产业学院建设为依托,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模式。如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对接浦东硬核产业,建设浦东智能制造产业学院,建立起高校、政府、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的产业学院管理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创新多元化办学机制,构建新型高水平大学产业学院雏形并试运行。

(二)纲举目张,以课程建设为指引整合优化教学资源

  各高校积极打造高新、行业特色型课程,整合优化校内外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国药科大学以药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索校企共建实训课程模式,目前校企合作建设《生物制药设备》等课程5门。

  南昌航空大学学院贯通“本科+研究生”两个阶段,构建包含数学基础、工程基础、等五种类型,覆盖航空软件测试工具开发领域全知识构成、全能力要素的课程体系。

      西安交通大学等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同设计特色化课程体系,大力引进行业内工程师,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教学团队。山西大学搭建校企人才交流“旋转门”,打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鼓励教师深入车间提升行业实践能力。

(三)多措并举,构筑多主体参与、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各高校采取多种举措,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立体化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如天津大学牵头的项目在青软实训环节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设置探针多维收集数据,通过各个维度的观测数据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全过程督导教学成效。大连理工大学选聘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建立了校内校外多主体参与的质量保障机制。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以OBE理念为指引,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督导与促进体系。

图1 青软实训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二、现阶段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育人成效突出,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自项目实施以来,各院校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守正创新、固本铸魂,育人成效显著提升。项目实施以来,东莞理工学院学生各类学科赛事新增获奖109项,其中国家级以上项目50项。台州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达500余人,与企业合作开发学科交叉特色应用型课程57门,其中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0门,编撰教材8部,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2项,各类学科竞赛获奖100余项。

(二)产教融合日臻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逐步完善

  项目开展以来,各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路径,深化“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

  中国药科大学牵头组建长江教育创新带“中药创制和转化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合作体,新建杭州创新药物研究院等一批研究院,与南京江宁高新区联手打造“中国创新药谷”核心区。

  山东大学与华为、浪潮集团、亚马逊等新建合作育人平台,积极开展已立项的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西安交通大学提出政产学研资四螺旋实践创新育人机制,引入政府、产业、资本市场等资源,获批首个“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天津工业大学通过校企深度融合,打造体现政府、行业、高校、企业“四方联动”,教学、科研、生产、管理“四环融合”,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和企业员工培养“四位一体”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平台。

  中原工学院与河南广电等深度合作,共建研究中心与实训基地,支撑人才培养(图2)。

图2  中原工学院“产学研”协同育人主要成效

(三)专业群特色鲜明,专业内涵式发展显著推进

  各院校以项目运行为契机,积极整合学科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群,促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中国药科大学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以产业提质升级为依托,通过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促进专业结构优化,带动专业水平提升,实现专业内涵发展。药学、中药学等5个专业获评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

  东莞理工学院依托现代产业学院,促进学科交叉创新,推动专业跨界融合,提升专业建设质量,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湖北工业大学对接产业群、产业链,依托学院核心新工科专业,构建芯片、智能制造、大数据3个多学科交叉专业集群(图3),并在修订2020级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专业群整合优化课程资源。

 

图3  湖北工业大学产业学院新工科学科专业群建设构架

  平顶山学院紧密对接中国尼龙城树脂改性等产业链关键技术,组建以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科学与工程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

  山东科技大学着力推动以机器人工程专业为核心的集群式专业发展模式,着力打造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特色优势专业,与企业合作完成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电气工程专业获批国家一流准备专业建设点。

      三、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一)多主体共建共管协同建设有待进一步推进

      在芯片、智能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高校科研水平整体还落后于行业发展,不同主体之间共识凝练还不够、利益兴奋点还不多,企业参与共建共管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高。

(二)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科学对接,建设高质量校企合作课程、教材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存在瓶颈。

(三)内部治理机构及治理能力尚待完善和提高

      人员组成复杂性、企业师资不稳定、人才培养体制管理多重性、人事制度缺乏灵活性等问题仍然存在。

      四、 项目群后期实施计划和安排

(一)推进多方协同共建共管体系建设

  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管理组织架构,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人事聘用考核制度、师资双向流通与管理制度,推动“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共建共管,“产学研转创用”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学院与行业间教师双向编制制度,形成校企师资人才双向共融机制;制定优势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教师参与师资培训的制度。

(三)强化课程体系改革

  瞄准产业需求,强化跨界融合。积极共建跨学科专业交叉课程、项目驱动课程、问题导向课程、综合性课程;及时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激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育人环节。

(四)扩大办学成效示范效应

  进一步总结凝练项目特色与创新之处,建立项目实施效果跟踪、评价反馈、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形成特色化示范性方案并积极推广。


新工科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