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育人项目群整体工作进展情况

2021-12-06

项目群召集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刘华东

项目群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教育部新工科项目建设要求,准确把握新工科建设内涵,聚焦新兴产业发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来发展方向,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各项目紧密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将新工科项目纳入学校“十四五”规划、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等,深入推进人才培养综合改革,项目阶段性进展顺利。

项目的整体实施情况

1.完善培养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按照新工科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相关高校探索构建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如:清华大学构建了面向产业前沿的跨学科三创能力训练体系,设计了 “人工智能产业导引+人工智能应用探究+人工智能应用实践” 三段式教学法;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构建“3344”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三融合”理念引领,“三渠道”纵深提升,“四模式”拓宽路径,“四保障”强化支撑,培养新工科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天津大学构建工程优势高校面向新工科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提出了创新创业项目式学习的三阶段模型。

2.优化课程建设,打造双创精品课程

在课程建设方面,以应用目标为牵引,注重“两性一度”,提升课程建设质量。在教学模式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理论教育,提升专业前沿认知,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创新创业能力;加强双创特色课程建设,夯实双创课堂教学主渠道。如东北林业大学构建了“生态文明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林业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淮阴工学院按照“一线两对接三融合四提升”思路,搭建了“三融四提”分层递进式双创课程体系。

3.拓展实践平台,做实创新创业训练

建设多主体参与、校内外资源共享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平台,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将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竞赛与新工科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如中国农业大学校企合作共建激光加工实践基地、3D打印实验室、人机交互及虚拟仿真创新实践基地等,加深校企协同育人;西南科技大学规划高校创新创业实践硬件平台,开设创新创业培训交流区、虚拟创新创业训练室、创新创业孵化苗圃区等主要功能的空间模块。

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1.面向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有待优化,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上企业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创新创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还不够清晰。

2.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重要成果转化的生态系统有待进一步健全。

3.受疫情影响,部分设施平台建设进度受限制,如东南大学受电子学院新大楼基建进度滞后的影响,创新创业项目中的先进微纳平台和学生双创活动新空间暂未按进度完成。

三、主要成果

各高校创新创业培养体系不断完善,优质课程资源不断丰富以及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对创新创业教育起到明显的推进作用,获得了显著的成果。如:浙江工业大学近5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中获金奖8项、银奖8项;北京理工大学依托项目研究,将“平行课堂”的培养模式推广到河北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及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湖南大学出台《湖南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管理办法》,近两年大创项目立项1002项,学生参与4000余人。

项目后期实施计划和安排

1.加强项目内涵建设。引导项目组继续加强双创培养体系、课程、平台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双创改革范式。

2.推动项目沟通交流。适时开展形式灵活的项目群工作交流研讨会,发挥优秀案例示范带动左右,促进项目间资源共享、经验分享,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水平。

3.做好项目成果总结。引导项目组发表相关论文,做好项目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和推广应用。

 

新工科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