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群整体工作进展情况

2022-03-22

项目群召集人:大连理工大学  郭东明

一、项目群整体实施进展

本项目群针对未来工程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两大核心问题,即全球化和新经济、新产业、新挑战对新工科国际化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及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问题开展研究。各项目结合中国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新问题、新趋势,扎根中国大地,依托各自高校、境外合作高校以及相关区域联合体开展了十分丰富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方法,提出了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参与国际工程教育治理的新思路、新对策,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整体实施进展顺利,在全国和区域范围充分发挥了引领示范带动作用。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项目群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各具特色,成效显著,具体包括:

大连理工大学郭东明教授负责的“实施‘同窗友情’国际合作育人新举措 构建新工科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新体系”项目以“同窗友情”育成计划为引领,有效实施了“137化”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一套本研一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了一批国际化一流专业、课程、平台,公外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实现“高端化、研究化、智能化、国际化”新专业建设与传统专业升级改造。

北京理工大学刘向东教授负责的“国际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通过“I2E2”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以聚焦国际化,聚焦校企合作“双聚焦”为特色,探索出一条将“教学+科研+科创”与“学术+技术+产业”两个链条交叉融合的“教研创、学技产”的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

天津大学Jay Siegel教授负责的“扎根中国大地,探索新工科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项目以试点学院天津大学药学院为主要实施载体,形成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路径,建立了“中外融通”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组建了“外籍教师+本土教师”授课团队,运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机制,推进“点面结合”的培养过程督导。

东南大学王兴平教授负责的“面向‘一带一路’的城乡规划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项目以“基础资料采集与教学科研实践结合”为主要思路,建设了“一带一路”城乡规划教育科学数据采集和信息系统,开设了全球城市发展与规划系列讲座和相关全英文课程。

江苏师范大学周汝光教授负责的“面向中俄语言国家的融通工科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以“系统思维、产出导向”为理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教育体系,开创四层次浸入式语言教学新方法,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了中俄融通培养新工科人才标准体系和教学资源范式。

郑州大学宋家友教授负责的“中德跨国校企联合2+1+X双学位柔性培养模式研究”项目为推进中德校企联合培养,制定了柔性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中德双方的教学组织和双学位管理模式,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管理和研究团队,实现两国同堂实时异地引入国际课程和首批学生的顺利派出。

华中科技大学付玲教授负责的“面向新工科的交叉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在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工程科学学院进行教学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对标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课程体系,构建和实施了交叉学科人才培养新方案,积极引进国际一流师资团队,实施多元海外学习实践。

西南交通大学冯晓云教授负责的“基于‘一带一路’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的铁路工程教育能力提升研究与实践”以“一带一路”铁路工程国际人才培养为切入点,依托天佑铁道学院和联盟,提出了基于“两大引领、三项举措、两个统筹”的人才培养五大实施路径,构建了铁路工程人才核心能力标准框架,系统提升了铁路工程教育的规划设计能力、教育资源系统支撑能力以及人才核心竞争能力。

云南大学岳昆教授负责的“‘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建设”项目依托“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平台,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新工科教育分委员会,完成了《南亚东南亚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专业调研报告》研发了“YNUOSA GitLab+CI”在线编程实践创新平台。

昆明理工大学束洪春教授负责的“认证驱动 构建南亚东南亚新工科人才培养共同体”项目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为抓手,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新工科建设相结合,发挥昆工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广泛合作的优势,重构了工程教育功能观、服务观,形成了“一体双向三元多维澜湄国际电力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学成果。

西安交通大学徐忠锋教授负责的“西部新工科教育共同体及资源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聚焦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和“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西北地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盟,通过优质资源共享、建设经验交流等,探索了区域教育共同体承载平台与机制建设,使“西北联盟”成为国内教师教学发展领域最具活力、最有实效的联盟组织之一。

三、现阶段遇到的问题与后期计划安排

本项目群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至关重要。受全球新冠疫情愈演愈烈与部分西方国家对外教育合作寒流影响,外籍教师很难来校授课、讲座,国内学生无法正常派出学习,寒暑期学校、国际短课程、学生交流项目、海外毕业设计、国际组织实习等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活动被迫处于基本停顿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项目群后期拟做如下计划安排:

1.适时调整项目原定实施方案。在国际化师资引进、课程团队建设、国际交流研讨等方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作用,强化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2.灵活开展多元国际交流活动。视疫情发展情况,对于疫情能够得到较好控制的境外区域,逐步派出学生开展线下学习交流活动、海外毕业设计等,加强与境内国际知名企业合作,统筹多方资源,共建协同育人基地,拓宽学生国际化视野。


新工科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