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面对新时代新特点新要求,北方工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北京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着力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工程科技人才。
学校立足传统工科院校基础,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工科”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积极探索和培养富有时代特点的有担当有作为精神的“新工科”人才,走出了一条内涵式发展之路。
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新目标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改善,人们的幸福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更多人希望通过教育获得技能,获得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的手段,对高等教育来说,就是要能够提供针对不同需要而制定的有特色、多层次的教育教学培养模式。
从教育供给侧来看,在工程教育领域,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世界较大规模的高等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在校生约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1/3,专业布点 17037 个。但同时也存在着工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学理科化、工程教育与行业企业实际脱节等一系列问题。有数据显示,到 2020 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新材料将成为人才缺口中较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 750 万人。到
2025 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 950 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也将达到 900 多万人。这一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工程人才“供”与“需”之间的不匹配,传统的工程教育没有适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企业发展需求,工程教育必须寻求培养方式的转变。北方工业大学领导班子经过深入的考察和调研,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此,学校要培养学生具有对于未来全球事务与国家发展的责任心和使命意识;要使学生认知社会信息化过程的变化、科学和工程技术在社会信息化变化中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于全球化的影响;要使学生具有认知这些变化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新观念
新时代高等教育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作为社会主义的大学,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好地把高校师生凝聚在党的周围。学校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校始终坚持“育人先育德”,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贯彻在教育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德学兼修,强化工科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法治意识、生态意识和工程伦理意识等,努力培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学校树立创新型工程教育理念,提升学生工程科技创新、创造能力;树立综合化工程教育理念,推进学科交叉培养;树立全周期工程教育理念,优化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以及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
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新思路
国家教育部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鼓励高等院校积极探索建设“新工科”的发展路径。学校办学 70 多年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为工业救国、工业兴国到工业强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奋斗在祖国各地的工业战线上,为国家工业建设奉献了知识和智慧。为了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趋势,学校以增强服务北京“四个中心”能力为基点,提出了“四大工程”和“四大任务”,探索开展“新工科”建设。
“新工科”的建设不是单一学科门类之下的科研成果或者实验设备的比拼,而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彰显,学科综合、跨界培养、人文社科、理念创新、学校治理、校园文化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体制机制、管理制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加以保障。学校深入贯彻国家一系列创新发展战略的工作要求,结合国家“双创”、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科创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要求,紧紧围绕提升服务首都“四个中心”的能力,做好了“新工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学校提出了“四大任务”即:转变办学模式,提升办学层次,拓展办学空间,丰富办学内涵。“四大工程”即: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科技高地构筑工程,国际化办学领先工程,党建先进校创建工程。“四大任务”与“四大工程”相互配合,相互支撑,共同为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奠定基础。转变办学模式是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制度保障;提升办学层次是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关键指标;拓展办学空间是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环境条件;丰富办学内涵是建设高水平工业大学的内在要求。
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新模式
工程技术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联系、相互支撑,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学校积极探索建设树立创新型、综合化、全周期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本科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学校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主动调整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以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和智能制造、集成电路、新材料等新产业相关的新兴专业和特色专业集群,推动现有工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努力形成专业新结构,培养“能用、管用、实用、耐用”的具有工匠精神的创新人才。
学校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根据专业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和课程。进一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完善“创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广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和专业化创客空间。学校推动协同育人,努力实现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等。学校不断深化校企合作,紧密联系工科发展与市场需求,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新时代建设和发展“新工科”的新途径
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是“新工科”发展的基础与前提。面临新的历史形势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以及学科交叉的“混血儿”不断涌现,传统工科分类之间的壁垒和差异将变得模糊,“新工科”建设势必打破“学科陷阱”和“路径依赖”,从过去单一学科,向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发展,各学科之间协同共享。
学校积极探索“新工科”的内核要点和外延重点,围绕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新模式、教育教学的新质量、分类发展的新体系等内容开展实践,主动促进现有工科的交叉复合、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打造工程学科专业的升级版,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在“学科交叉、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学校打通校内人才培养的壁垒,贯通学科专业、贯通培养方案、贯通课程体系、贯通教学运行,建立不同类型的课程模块,供不同发展志趣、不同培养类型、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选择,并实现成绩统一管理、学分互认和学业信息共享。此外,学校强化学生的首都意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法治意识和生态意识,培养设计思维、批判性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提升创新创业、跨学科交叉融合、自主终身学习、沟通协商能力和工程领导力。
近年来,全校无论理工文法,都学习通用与公共基础课程,例如:大数据、知识产权、科技与艺术、人工智能等。同时,学校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立德树人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北方工业大学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的“新工科”人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首都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 年/6 月/7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