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08
清华新闻网12月4日电(通讯员 吴艳菊 刘明明)11月26日-27日,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教务处在李兆基科技大楼联合举办了第三届工程文化素质教育高级研讨会。来自全国近30所高校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在“新时代”畅谈“新工科”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共同为新时代的工程文化教育改革建言献策。
王义遒分享北大新工科建设经验。马运 摄
北京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顾问王义遒教授以文化为视角,讨论了北京大学融通理科与工科的历史过程,并结合当下高教发展趋势阐述了文化对于新工科建设的积极意义。他指出,与理科“只问是非,不讲利害”不同,工程必须重视人的心理需求,因而具有更高的人文含量,工程的基因中包含着人文因素。大学文化要发挥其深沉性与包容性的优点,主张工程教育要培养既有专长,又具有融通各种要素(学科、专业)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工科的需要。
雒建斌做学术报告。马运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机械学院院长雒建斌教授发表了题为《产业视角下全球工程师培养:对工程教育2050的思考》的报告,对未来工程教育的需求及目标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弥补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差距,提出了基于创造思维和引领技术的“双T”(Thinking, Technology)计划。
李伯聪教授做学术报告。马运 摄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工程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李伯聪教授以哲学为视角,做了题为“工程哲学、教育哲学和工程教育哲学”的报告,他认为,要以工程哲学和教育哲学为基础,建设工程教育哲学,为此,工程教育应寻找“自我意识”,实现“理论自觉”。并指出工程教育要把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作为核心任务和内容。工程思维的核心是协调与商谈。与会专家学者还就 “工业设计的事理学”“立德树人的内涵与路径选择”“工程文化实践的方法论”“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创客教育”“新工科的工程哲学思考”“《汽车文化》课程的建设思路”“工程技术史的统一性”“冯友兰的工业化理想及其哲学反思”等专题,对工程文化、工程教育与新工科的相互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部分代表合影。姚启明 摄
会后,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李兆基科技大楼的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Center)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