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8
协同相关领域顶尖力量,助力复旦新工科全面提升发展,昨天(12月16日)上午,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立。
委员会集聚两院院士、相关交叉学科顶尖科学家、行业领军人物等来自新工科领域教育界、科研界和产业界的27位专家,将为学校新工科相关各项工作决策和发展提供咨询建议。未来建设新工科,学校将加强新工科一流学科、一级学科与自设学科建设,探索新工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深化新工科教育评价改革,紧抓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的有力契机,提升学校新工科整体能级。
校党委书记焦扬,校长金力,校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常务副校长许征,副校长汪源源,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成员,青浦四大创新学院筹建负责人,以及工科相关院系、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副校长徐雷主持会议。
发挥专业领域优势,共谋新工科未来发展
焦扬宣布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名单。她指出,党的二十大以来,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发展,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学校以2017年的“复旦共识”为起点,在“新的工科专业、工科的新要求”建设内涵引领下,加速新工科建设。2021年初,学校坚持高起点、高定位,启动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筹建工作,今天复旦大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正式成立,希望委员会能作为咨询建议机构,在新工科建设规划、项目论证、战略咨询、学术科普等方面,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与复旦大学一起,共谋国家新工科未来发展。
焦扬、裘新为委员颁发聘书
金力指出,党的二十大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了进一步部署。自2017年“复旦共识”拉开国家新工科建设“三部曲”序幕以来,学校在新工科建设上始终坚持守正创新。面对时代提出的新命题、新挑战,就如何坚持初心、强化发展,他提出几点思考与展望。
第一,应对时代挑战、勇担创新责任是复旦新工科建设的初衷与使命。在新型数字技术蓬勃发展与全球格局加速重构的时代浪潮中,新工科作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举措、作为应对国家发展挑战的必然需求,是学校学科发展的重要战略性布局。复旦新工科建设特别强调从学科出发,一方面做好新工科内部创新融合,另一方面发挥其在“四新”学科中的链接作用,通过锄好田、引好人、打造新范式,不断深化新工科建设内涵。
第二,守正创新、精准发力是复旦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特色。复旦新工科之“新”体现在学校充分发挥强有力的基础学科优势,以基础学科为内生动力,在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领域打造了宽广的发展空间;体现在学校对学科培育土壤的重视,不断布局实体运行科研机构,积极争取国家产教融合平台,探索和打造交叉创新、内外融通、产学融合的学科生长环境;体现在不断革新建设范式,通过建设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强化“青张联动”、布局未来农学院,提升建设能级;同时,也体现在学校通过创新评价模式、组建学科学术发展中心,为更快打造新工科生态保驾护航。
金力期望,未来,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能够通过深度参与学校学科议事、项目指导、战略咨询、文化打造,与复旦共商要事、共谋发展,携手推动新工科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希望在战略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与建议下,复旦的科研实力、人才活力、育人能力能够为我国新工科建设事业输送更大的能量。
擘划复旦新工科未来发展之路
从理念到布局,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主任许宁生从新工科意义、复旦新工科发展路径、新工科比对与借鉴等三个方面,擘划复旦新工科的未来发展之路。
许宁生表示,新工科是世界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阶段,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复旦强化新工科建设,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正确的路线和方案、正确的参照物,即“221旗舰工程”。思想认识方面,要形成一个宗旨、一个指引;路线和方案方面,要形成一张蓝图、一群干活的人;参照物方面,要找到一个对比赶超的群体。具体而言,要明确指导方针、发展路径和加强生态建设。要以一个服务、一个提升、四个坚持、一个贡献为指导方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上海布局,通过全力打造四大创新学院、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复旦育人品牌,提升复旦工科和交叉学科的实力地位,坚持一流目标、融合创新、复旦特色、开放办学,为国家做出重要实质性贡献。在发展路径上,要以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紧密结合上海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需求,拓展校外海外实质性合作,着力建设和培育工科与交叉学科两大门类的一流学科,全面提高新工科综合实力;要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加快新工科“举校体制”建设,打造新工科发展厚实土壤,营造新工科建设的良好生态;要比对全球新工科旗舰,借鉴国内外方式和经验,凝聚新工科建设共识,积极开展战略行动。
徐雷在主持时表示,新工科建设是应对时代挑战的必然举措,是做好学科融合创新的中心环节。未来,四大创新学院要不断开拓复旦新工科的内涵与外延,完善学科布局,为新工科建设提供重要驱动力。复旦新工科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要集聚智力资源、做好新工科战略谋划,推进复旦大学新工科更高水平的纵深发展。
发展规划处处长吴力波介绍了复旦工科学科发展现状、“十四五”新工科发展目标与重点任务、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学校力争用5-10年时间,把青浦复旦国际融合创新中心建设成为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区,打造新工科和医工融合标杆,创立产学研融合创新样板,培养与三大产业直接对口、具有不可或缺特质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
四大创新学院如何建设?
学院筹建代表描摹学院发展蓝图
芯片与系统前沿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刘琦汇报了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的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未来,学院以服务国家、融合创新、生态绿色、协同发展为目标,打造育人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建成国际一流,国内第一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大数据研究院院长邬江兴阐述了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建设背景、建设目标和治理结构。学院将以未来10-15年的技术发展为参照系,将复旦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和计算智能“一梯队”的领域优势结合起来,重点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终身教授、复旦大学讲座教授陈颉汇报了生物医药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建设规划。学院专业将围绕生物医学数据学、计算医学、生物系统工程、成像与医疗设备、免疫与组织工程、神经工程等6大方向进行建设。未来15年,学院着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创新团队,实现成果转化,筹划打造多个国家级实验室平台。
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介绍了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的核心思路、总体架构、关键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等方面内容。计划用“三个五年”的时间,把创新学院做优、做强、做大,打造引领全球产业创新的技术策源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华为董事、华为科学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徐文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光辉,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副主任余少华,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漆远,中国科学院院士、东方理工高等研究院院长、南方科技大学原校长陈十一,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复旦大学遗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鑫华等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交流发言,对新工科建设提出意见建议。
(编辑:张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