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工科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10-25

东莞理工学院  马宏伟

      一、项目实施的工作基础

    (一)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东莞理工学院先后与新型研发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专业镇街园区和国际名校等创新主体合作,创建了9个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率先发布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管理与考核评估办法系列文件,初步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治理体系,持续实施产教协同“三五四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了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如图1所示),打造了一批产教融合型的优质课程和工程案例,探索形成了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图1 东莞理工学院产教协同育人“三五四三”新模式

      二、改革思路及举措

    (一)主要思路

 立足学校位处粤港澳大湾区中心腹地、周边大科学装置和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优势,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贯彻开放合作、瞄准前沿等理念,持续引入产业变革新技术、新模式,动态优化现代产业学院治理体系和建设内容。根据常态化现代产业学院整体办学成效评估结果,持续改进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最终形成基于现代产业迭代发展需求逻辑、聚焦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和要求,遵循现代产业学院这一新型办学组织的建设规律和产教协同育人规律,为地方高校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决策咨询和行动参照(如图2所示)。

图2  现代产业学院迭代发展示意图

    (二)具体举措

    (1)构建现代产业学院成果共享机制

 在21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南中,把构建现代产业学院办学过程中积累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推广机制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要举措,坚持立德树人,基于OBE教育理念,共同打造和共享匹配国家战略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所需的产教协同、学科交叉和项目化课程模块(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现代产业学院办学成果共享课程体系的设计

    (2)建立校企“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

 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区域产业布局,以专业集群和研究领域交互交融为基本途径,围绕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网络安全和创新服务四大学科专业集群,建立校企“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实现专业优化集成、课程迭代升级(如图4所示)。

 

图4 校企“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的构建

    (3)探索产教融合型课程开发路径

 以课程专业学科一体化建设为抓手,瞄准产业需求,围绕技术创新对人才核心素质要求,及时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合作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型课程;不断探索多元主体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的理念、机制和路径,不断激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

    (4)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增值提升研究

 聚焦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专业、学科一体化发展和学生人才培养能力增值的研究,聚焦学生在现代产业学院中学习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注重过程性的能力增值评价,助推学生自主搭建符合新工科全周期综合化培养要求的“能力+素质+知识”的整体框架构建(如图5所示)。

图5  先进制造学院(长安)人才培养能力增值研究

      三、阶段性实施成果及成效

 项目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了预期建设成效。一是完成了基于现代产业学院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共建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全校开设产教融合型课程100余门,学科交叉课程60余门,项目化课程100余门。二是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助推专业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校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新增工科专业12个,新增工科方向13个,改造传统专业和方向14个,有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通过IEET工程认证。三是产教协同育人硕果累累。校企联合开发的项目化课程84门,联合编撰的教材59部,联合开发工程型案例212项,联合创新项目或研发项目69个,共建的实验室56个,培育出一支266人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学生竞赛获奖395项、企业指导毕业设计1903个、学生参与发表论文71篇,参与授权专利158项,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等4个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的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2件。

      四、创新点及特色

    (一)聚焦产业学院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项目致力于现代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形成优质的教育资源(教材、工程案例等)借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校内外相近学科和专业实现资源共享和课程共建,实现时间维、空间维和教育维的高度统一。

    (二)聚焦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

 项目及时吸纳行业企业一线技术创新和产业前沿科技创新成果,多元主体合作共建高水平产教融合型课程,构建校企“产业-专业-课程”集群敏捷对接体系,提升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匹配度,创新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

    (三)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增值研究

 项目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的根本,在迭代发展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在现代产业学院中学习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注重过程性的能力增值评价,助推学生自主搭建符合新工科全周期综合化培养要求的“能力+素质+知识”的整体框架。

      五、应用及推广情况

 近年来,学校接待了包括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知名教授李泽湘及国内多所兄弟院校逾1000人次前来交流学习产业学院建设经验。《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南方+》、《东莞日报》等主流媒体,对学校现代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办学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粤港机器人学院的“五跨”+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同行和教育部领导的一致称赞,被高教司吴岩司长誉为“教育部的典型”。我校应邀在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对接会作专题发言或经验介绍。先进制造学院(长安)等4个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入选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发布的首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秀案例2件。

新工科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