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25
召集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徐晓飞
南京师范大学 胡敏强
一、项目群整体实施进展
在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中“协同育人项目群”总计涵盖项目68项,其中分布在工科优势高校组17项,地方高校组45项,综合性高校组6项。经过前期收集工作,总计收集到项目典型案例47项。
经过梳理,该47项项目整体实施进展较为顺利,项目实施工作基础扎实,改革思路及举措明确,阶段性成果及成效显著,创新及特色较为突出,能够较好的在本校及其他一些院校进行应用及推广。
二、现阶段遇到的问题
1.校企合作缺乏深度融合
目前各高校均在教学资源建设、师资培训、实习实训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开展一系列研究项目及实践。但校企深度融合需要企业主动作为,不仅要提供经费,更要根据产业发展所需,深度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实现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内容对接产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培养高质量的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新工科人才。
2.政府参与支持力度有限
新工科项目的研究应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开展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促进“政产学研用”办学模式创新。目前各高校开展项目大部分均以“产学研用”为主,部分省份也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面提供了相关政策,但后续落实及实际参与人才培养的方面有限。
3.协同育人评价方法欠缺
长期以来,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评价手段和量化指标。为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成效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引导企业和高校更好开展产学合作,提高协同育人质量,应大力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评价方法研究,研制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突出评价角度多元、评价主体多元的特点,实现科学性、规范化、系统化、可操作和简便化。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各项目组发挥其工科优势及地方特色,在新工科产教融合及校企合作机制模式探索与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探索与实践、结果导向的实习实训保障制度体系建设探索与实践、新形态复合型教育教学资源体系构建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在新工科背景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模式研究、教学及实验资源建设、实习实训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型工程训练平台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中西部产教融合新体系创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多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阶段性成果。
四、项目群后期实施计划和安排
项目群后期将继续贯彻落实教育部高教司“三全育人”“五育并举”有关要求,督促项目群各项目组开展项目后续工作,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工程教育实习实训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实践平台,构建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1.大力推动开放式办学,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特色化产业学院,形成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形成多元主体有效协同、政府社会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
2.对接行业产业需求,汇聚多方资源建设工程教育实践教育基地和人才培养实践创新平台。整合相关专业和教育资源,面向多专业、多层次人才培养需求,建设高水平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3.开展区域性实习实训改革试点,建设集教育、培训、研究及生产为一体的共享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紧贴行业人才培养要求,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实习基地;形成区域性大学生实习实训保障的法律法规的改革试点经验。
4.结合新形态下的工程教育教学特点,开展新工科教育教学资源、专业资源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形成系列研究案例、研究报告;教育教学资源平台或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