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9
8月18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五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本届年会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举行,联盟理事会成员、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成员、高校会员单位代表、企业会员单位代表、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高校与企业代表等出席线下主会场。大会通过新浪教育、中教全媒体在线直播平台进行线上同步直播,会议当天总计60万人次在线上进行观看。大会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大会现场
8月18日,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第五届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在北京盛大召开。本次大会带来了新时代下新工科建设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前沿趋势和政策解读,分享了高性能计算、集成电路、新一代通信技术等领域的最新发展,展示了联盟新工科建设成果,发布了联盟专项工作组的行动计划,深入研讨了新时代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本届年会采取线上+线下方式举行,联盟理事会成员、各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成员、高校会员单位代表、企业会员单位代表、开展产学合作工作的高校与企业代表等出席线下主会场。大会通过新浪教育、中教全媒体在线直播平台进行线上同步直播,会议当天总计60万人次在线上进行观看。大会由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主办,中教全媒体承办,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协办。
8月18日上午,会议隆重开幕。联盟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
联盟副理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卫锋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大大支持了国家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印证了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升。他从推出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启动计算机领域101计划、推出新兴领域教材目录、虚拟教研室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新工科建设系列改革工作。他表示,信息技术领域知识在快速迭代,要坚持走产学研合作道路,加快培养能够定义未来的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提升国家“硬实力”,努力解决“卡脖子”难题。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处长高东锋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沂刚指出,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近年来,在产业政策大力扶持下,国家软件产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强、关键核心技术亟需突破、人才短缺等深层次问题。他从强化顶层设计、加强产教融合、人才需求分析等方面介绍了围绕软件人才培养开展的系列工作。他希望,联盟能够围绕国家软件发展战略,继续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平台价值和纽带作用,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类资源互补对接,持续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探索产教融合路径,为我国软件人才培养、开源生态建设、核心技术突破做出更大贡献。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软件产业处处长王沂刚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理事长张尧学为大会发表致辞。他首先感谢到场的每一位专家学者,并对新工科联盟所做的工作成效表示由衷的肯定。他表示,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等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支持下,新工科联盟近几年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切合了新时代背景下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联盟要贯彻落实上级部门的要求,一同配合政府工作。他希望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越办越好,为培养国家信息技术新工科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联盟理事长张尧学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黄河燕教授汇报了联盟工作报告。她从联盟基本情况、2022年度工作、工作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她重点汇报了联盟工作委员会建设、联盟专家进高校、师资培训、鹏友时刻、新工科专业研讨会和论坛、虚拟教研室建设、产学合作课程建设、发布《金融科技人才需求与发展报告》等年度工作,并就下一步工作计划做出了具体说明,一是深化新工科建设,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二是持续做好联盟进高校和师资培训等专项工作;三是有计划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的“新技术与新工科”推广普及活动;四是有序推进工作委员会高质量发展。
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黄河燕
开幕式上,联盟专家进高校工作组组长、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教授,联盟师资培训工作组组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副院长孙涵教授分别汇报联盟专家进高校和师资培训两个专项工作进展。
联盟专家进高校工作组组长,金陵科技学院副校长张燕
联盟师资培训工作组组长,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空学院副院长孙涵
主旨报告环节,行业专家及来自高校、企业的嘉宾进行了主题交流分享。联盟副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北京大学陈钟教授担任主持人。
联盟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主任陈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钱德沛教授围绕“培养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做了主题报告。他指出,计算机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技术领域,计算能力是国家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当前,计算系统依然在持续演化,光计算机、超导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变革性技术正在酝酿突破。他指出,国家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大量高素质的计算学科人才,在计算机人才培养中要正确处理好深厚基础和与时俱进、宽广与专深、本学科发展和学科交叉、教学计划的动态性和稳定性等几大关系。要坚持抓教材建设,抓教育新技术手段,抓第二课堂,抓教师自身提高,注重特色办学,坚持国际合作。他表示,6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努力,奠定了中国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和国际地位,国家发展和当今国际形势要求中国计算机教育上一个新的台阶,作为高校的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为建立更多的世界一流的计算机学科而不懈努力,为创新强国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的保障。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钱德沛
华为企业BG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孙刚围绕“产学研合作 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要加强教育与产业的对接,共生教学资源、共创教学模式、共建产学师资、共育产业精英。他介绍了华为在培养卓越新工科人才方面的几大做法。一是依托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 用产业最新成果支持高校新工科建设;二是联合教育专家组织,共建专业体系化教材;三是发布百校种子计划,建设高校人才生态;四是与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合作感知中国系列活动;五是参与UNESCO十年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助力打造开放、灵活、互联的高等教育生态体系;六是举办华为ICT大赛并新增行业赛道,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七是依托华为人才在线一站式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帮助学生快速获取知识、技能。他表示,只有长期重视基础研究,才有工业的强大;只有长期重视基础教育,才有产业振兴的人才土壤。
华为企业BG人才伙伴发展部部长孙刚
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围绕“拥抱万物互联新时代,鸿蒙生态助力新工科建设”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华为已于2020年、2021年分两次将鸿蒙操作系统的基础能力全部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开源项目名为OpenHarmony。他介绍,开源鸿蒙(OpenHarmony)已推出包括金融、医疗、教育等14个行业发行版,赋能垂直行业数字化升级,助力OpenHarmony生态加速推进。他重点介绍了鸿蒙生态人才建设方案,以教学内容、职业认证、活动计划、教育生态伙伴、人才生态平台5大模块服务于院校人才培养。他具体介绍了华为鸿蒙生态在人才建设方面的几大举措。一是积极参与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二是推出华为人才-鸿蒙生态百校种子计划;三是师资培训联合新工科联盟持续赋能老师;四是学生竞赛为学生提供实训创新舞台;五是HarmonyOS职业认证,助力产业人才发展。
华为终端BG软件部副总裁柳晓见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胡辉勇教授围绕“面向国家急需,构建‘三位一体’集成电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以集成电路为基础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集成电路是支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但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依然面临着传统集成电路本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不完善、传统集成电路本科专业实践训练内容与形式不完备、传统集成电路本科专业人才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覆盖面窄等诸多挑战。他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面向我国集成电路行业高速发展的人才需求,以知识融合、校企融合、学研融合为途径,创建并实施了“基础与应用多元融合”的理论课程体系、“三阶段”的校企合作实践能力训练体系和“项目-导师制”的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形成了“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位一体”集成电路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模式,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集成电路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模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胡辉勇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教授围绕“面向人机物融合计算的泛在操作系统”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互联网革命进入人机物融合的时代,信息技术的网络化、泛在化、智能化趋势蕴含了人-机-物和谐发展的愿景,人机物融合环境为操作系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他介绍,泛在操作系统特指秉承泛在计算思想,面向泛在化计算资源管理,支持泛在应用开发运行,具有泛在感知、泛在互联、轻量计算、轻量认知、反馈控制、自然交互等新特征的新形态操作系统。他具体介绍了面向物联网节点、面向机器人集群、腾讯智慧城市操作系统、海尔智能家庭操作系统等泛在操作系统应用实例。他从“通专共济”“开源推动”“应用场景驱动”三大维度深刻解读了泛在操作系统未来发展前景。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郭耀
8月18日下午的主旨报告环节由联盟执行秘书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主任张龙和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计卫星主持。
联盟执行秘书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秘书长,高等教育出版社工科事业部主任张龙
联盟副秘书长,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专家组成员,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计卫星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本科信息化教指委主任陈文智教授围绕“加速虚拟教研室平台建设 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虚拟教研室是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重要手段,虚拟教研室是教育数字化战略的重要板块,虚拟教研室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他指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任务旨在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他表示,虚拟教研室建设要整体规划、协同推进、集约建设、共享共治。聚焦教育新基建,构建整体智治体系,打造集约高校、安全可靠的虚拟教研室平台公共数据平台,提升数字资源配置效率,为教育教学改革、虚拟教研室建设提供支撑,助力推动虚拟教研室建设的体制机制、组织架构、方式流程、手段工具全方位系统性重塑。他提出,未来虚拟教研室建设要深化多维数据支撑的评价改革,探索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促进,保障人文关怀。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成员,浙江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浙江省高校本科信息化教指委主任陈文智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围绕“联接与适配,精准助力虚拟教研室建设”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中软教育大力支持院校虚拟教研室建设,在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在创新教研形态方面,与包头医学院共同研发实施智能医学导论课程,与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开展【项目化课程】共研;在加强教学研究方面,与上海健康医学院共同开展医工结合专业调研,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数字化手段研究;在共建优质资源方面,联合华为、中国电子等建设信创教学资源库,联动中软国际业务线深度支持产学合作,联合深开鸿和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助力开源鸿蒙人才培养;在开展教师培训方面,依托“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开展师资培训、顶岗实践、一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教师技能大赛支持活动。他表示,中软国际教育优化配置产业资源,以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和服务,助力院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特色化发展。
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卓越研究院副院长周海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教授围绕“虚拟教研室的理念和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虚拟教研室从课程层级来说有三大属性,一是成为相关课程教指委和高校可以依靠的重要基层教学组织,二是成为相关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快速纵向通道,三是成为相关教师平等交流、资源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他指出,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申报时由32所高校342位教师构成,全国电路类课程中现有3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21门课程的负责人在本虚拟教研室中;全国电路类课程中现有4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3门课程的负责人在本虚拟教研室中。他从拓展覆盖范围、结构化设计、众筹资源素材、实施学习分析、提供交流培训、开展宣传推广等方面介绍了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建设规划,并从成员拓展、建章立制、公开示范等方面介绍了电路原理虚拟教研室已经开展的活动。
教育部虚拟教研室建设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工科基础课程教指委秘书长,清华大学教授,电机系党委书记于歆杰
青岛青软晶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侠围绕“集成电路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当前集成电路人才紧缺,而产教融合是解决学生就业难,企业用人难的必由之路。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在于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 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增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她介绍,青岛青软晶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面向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提供产教融合整体解决方案的领先企业,是具有五千颗芯片设计经验的集成电路设计服务与产教融合公司。公司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及模式、教学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集成电路产教融合的探索与实践。并通过师资培训、教学研讨会、集成电路设计大赛、集成电路职业资格认证、联合申报教学成果奖、学生高品质就业等方式和途径赋能高校集成电路教育发展。
青岛青软晶尊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侠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洁云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以人为中心’的人因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做了主题演讲。她介绍,随着机器(劳动工具)功能、性能越来越强,人机交互技术不断发展,人机系统更日趋复杂,涉及人的因素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发展提出了“人因工程”的概念。她分别介绍了智能桌面终端与应用、智能虚拟终端与应用、智能移动终端与应用、智能车载终端与应用的人因工程测试技术进展。她指出,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育部“人因与工效学”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培训、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等多类项目上与高校展开全方位合作,推动高校教学内容更新及课程体系完善,提升高校在实验教学领域的综合能力,助力高等院校尽早实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双一流”的建设目标。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范洁云
联盟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高小鹏教授围绕“立足自主计算技术,构建系统能力2.0”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系统能力核心是在掌握计算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构建以计算技术为核心的应用系统。这需要学生更多地掌握计算系统内部各软件/硬件部分的关联关系与逻辑层次,了解计算系统呈现的外部特性以及与人和物理世界的交互模式。这一系统能力现有定义面临三大挑战,一是教学定位主要聚焦在底层系统的关键技术;二是内容体系过于强调单点技术;三是实施难度方面多数专业认为难以实施。他指出,很多计算机类专业面对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相似度,讲授的知识具有很高的重合度,可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抽象的系统能力模型,把系统能力蕴含的“计算机系统”替换为一般系统论的“系统”。他表示,要通过高综合度的课程,培养学生驾驭复杂系统的能力。
联盟秘书长,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副秘书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高小鹏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平台总监叶骥宁围绕“基于自主可控软硬件的课程建设”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中科院计算所从2001年开始研制龙芯系列处理器,经过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于2010年由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政府共同牵头出资,正式成立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旨在将龙芯处理器的研发成果产业化。他介绍了构建自主信息产业体系的三个环节,包括基于自主IP核的芯片设计,基于自主材料设备的生产工艺,以及基于自主指令系统的软件生态。他指出,当前,信创人才缺口巨大,会造计算机的人少,自主可控体系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龙芯打造的正是一个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人才培养面向的是整个生态体系的用人需求。他从认知性学习、原理性学习、实践性学习、产业实训四方面谈及了对新工科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介绍了龙芯为课程体系建设提供的重点支持,包括设立教材专项,设立产学合作研发及课改项目,设立系统能力培养导教班等。
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平台总监叶骥宁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积林教授围绕“面向区域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地方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福建工程学院致力建成国内一流、以工为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他重点从“研理论、树理念、建专业、改课程、促融合”几大维度深刻解读了新工科建设发展的新内涵与新路径。他指出,福建工程学院引企入校,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围绕前沿科技发展方向和区域战略产业发展需要,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同时引校入企,与省级行业主管部门,GE、西门子等龙头骨干行业企业共建集实验实习实训为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324个。他就新工科建设未来发展规划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融入铸魂育人;要聚焦福建省“六四五”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学科建设反哺专业建设;要践行新工科、新文科方案,扎实推进十四五建设;要对标“四新”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产业学院建设从1.0版到2.0版,松散型弱连接到紧密型强连接。
福建工程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积林
大会期间,大会支持单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软国际教育科技集团、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龙芯中科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奇观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展览展示了各自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展示现场
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是在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指导下,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国内部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于2017年组建。联盟成立以来,积极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搭建产学合作平台,新工科联盟目前已经吸纳全国的高等院校成员700余所,企业成员150余家,组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39个工作委员会,活跃在信息技术新工科的不同领域,逐步构建起了产、学、研融合的生态环境。同时,自2018年以来,联盟已连续五年举办信息技术新工科产学研联盟年会暨信息技术领域产学合作论坛,为高校、企业搭建了沟通、交流和协作的平台。
会议现场
原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37113.html
(编辑:张一凡)